標題: Apple 厲害在哪裡?為什麼台灣做不到? [打印本頁] 作者: iiifgh 時間: 2015-9-20 10:02 PM 標題: Apple 厲害在哪裡?為什麼台灣做不到?
本帖最後由 iiifgh 於 2015-9-20 10:11 PM 編輯
Apple 厲害在哪裡?為什麼台灣做不到?
撰文者:James Huang 整理 發表日期:2015/09/18
自從 Steve Jobs 離開世間以後,每次蘋果新機發表,常都被罵了無新意。因為其實很少酷炫的功能。什麼眼動追蹤,曲面螢幕,3D 什麼的,蘋果到現在都不做,通通不做。但如果仔細思考,蘋果有這麼大的資源,RD 也是爆多,而且還操得很兇,產品卻這麼少,也沒有什麼酷炫的。那他們一定把力氣花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。以下讓專業的台廠 RD 與各種專業背景人士,告訴我們 iPhone 有哪些「技術」或「性能」上的優勢,又是哪些不同研發策略下產生的結果呢? Cost Down 在這裡先不談,因為這方面的熱情,台灣不會輸蘋果。
在整體使用經驗方面,Apple 在開發 iOS 時,考慮在使用細節上與測試都較深入,同時介面操作簡潔清晰,讓高年紀的爸媽和低年紀的小孩都能輕易入手。如果這些人換了 Android ,家裡的主要 3C 使用者變成常得被召回 debug 和教學,但你知道的,老人家怎可能記得住...所以你要買 iOS 介面還是 Android 介面?另一方面,iOS 的 APP Store 審查也較嚴謹,因此減少使用者困擾,也讓使用者較願意掏錢,Android 上 的 Google Play Apps 有許多人都很難覺得付錢是值得的經驗。
轉到專業現場,現在的建築業工作人士,用 Apple iPhone 跟用 Samsung Note 的比例都很高,業務人員喜歡用 iPhone,工地主任、室內設計師喜歡用 Note,因為 Note 有筆可以直接拍照然後手寫修改後寄給對方。我們可以想像,這次 Apple iPad Pro + Apple Pen 上市後,除了專業人員如 CAD/CAM、醫療、插畫/繪圖等人士會愛用外,建築業、特別是工地主任跟室內設計師都會很喜歡,因為不僅可以取代笨重的筆電,整合度又更高了。重點就那枝筆結合內建應用好用,加上大螢幕,符合專業實務需求。
[attach]110820852[/attach]
以 RD 經驗來看,台廠資源花錯地方其實是很常見的。台灣廠商不太在意功能間的流暢和穩定,只覺得「有提供功能」就好。這些功能簡直像是拿 check list 打勾就做了,卻沒有對於那個功能進行明確的定義。現在要做這些完整的使用者體驗與功能,應該要有「設計師驗收」的架構;照理來講是應該有各種完整的 user experience 所做出來的 user case,要有大量的使用者經驗測試。而不是只是 feature check list 驗完有做就打勾那種傳統手機廠「工程師驗收」思維。
Apple 在 2015 年 9 月的發表會上,主持人有說:Apple TV 用戶體驗的改善是重點,而這個改善是仰賴軟體、硬體、及設計的合作。Apple 投注在硬體、軟體、設計的整合,用戶體驗的提升,都需要大量的資源。臺灣大多數的公司都還停留在,不知道設計師能做什麼的階段。為什麼在 Apple 這些設計師的薪水比較高,是有其原因的。在台灣,大家真的只把設計師當成工業設計來看,許多品牌廠做事的時候,工業設計一但定型,設計師基本上就脫離團隊,去做別的案子了。 Apple 的設計師領的薪水,平均而言是高於公司內的工程師與 PM 的,但乍看 iPhone 的造型都長的一樣,為什麼可以多出這些收入?這個問題的解答就是用戶體驗與服務設計。
在台灣,User Experience (使用者經驗) 與 Service Design (服務設計) 很像是虛幻的裝飾與想像,但是我們看蘋果的發表,每一次都是談對於使用經驗的改變與增強,每一次都是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強化,他們是踏實的進行用戶體驗與服務設計,並且透過用戶體驗與服務設計來獲取利潤。現在看到 Android 平台陣營的各大手機品牌廠,已經不把 Apple 當競爭對手。因為對方太強了,而且還搞不懂對方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,乾脆用 feature 邊殺邊抄,互相廝殺成紅海!但 Apple 很願意在硬體製具與製程上面花大錢與人力,看 Apple 來的同事工作,就可以知道他們的產線要求有多嚴謹,根本是不同數量級。
在台灣,大部份的公司都只看到硬體的創新,但是在國際競爭的趨勢下,創新的場域很早就移動到「硬體 X 軟體 X 設計 X 服務」所形成的生態系,主要是因為高階硬體創新愈來越難,一般硬體創新越來越普及,難以變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。公認的事實是:軟硬體是產業變革的入場卷,而其中的門檻是建立在服務與應用開發商生態的完整。以往少有廠商一蹴可幾,蘋果從軟體硬體衍化到一個生態的格局,也都是歷經幾代去佈局談出來。
[attach]110820867[/attach]
Apple 賣的本來就已經脫離「造型美學」這個古老的議題,從 iPhone 不知道幾代開始看起來就都是一樣的,當然,你可以說他是用宣傳的手法及昂貴的價格塑造身份感, Apple 最重要的價值是它體現了創新這件事,而身份感也是建立在創新上。以價格而言,Vertu 一隻手機要價20多萬,我們也沒有看到太多人使用。所以可以說 Apple 提供的是平價的創新感,透過使用 iPhone 使用者可以感受到創新的價值。而它創新的本質就值得更進一步的討論。
請注意這兩年 WWDC 蘋果發表的技術項目,關鍵研發多圍繞在改善整體的 UX 、Click Wheel 、 Cover Flow 、 Multi-Touch 、 Retina 、 Force Touch、3D Touch (三段感壓) ,企圖捨去繁雜的 in & out ,但大部份廠商都是與供應商或合作夥伴,有什麼新技術就導入,試圖營造賣點 但與軟體的整合是支離破碎的。例如有些手機型號還在用偏軸震動馬達,但觸控的方向跟回饋的方位不同,有的就採用線性制動,讓動能與觸控位移同向,就像在按壓彈簧一樣,這與介面操作其實是有很大關連的。
[attach]110820871[/attach]
批評 iPhone 的機身造型造型其實是看熱鬧的行為,因為 iPhone 的價值和實體沒有太多的關係,雖然說 iPhone 一直都是工業技術上的精品,但是其價值是建立在創新的精神、用戶體驗的設計、服務體系的建立、以及其利用 apps 及 development 建立起來的,完全客製化的使用方式。請注意:用戶體驗的設計在每一次的 WWDC 都是重點,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查 Steve Jobs 第一次介紹 iPad 的方式,完全是透過用戶體驗去販賣科技產品。請思考看看,在 iPhone 4 的時代, Apple 怎麼賣 iPhone 4?也就是說 iPhone 4 主推的特點是什麼?你可以看看廣告,告訴我 iPhone 4 在賣什麼?是跟用戶體驗是相關的 Facetime,在經過這麼多硬體的改善後,他們選擇 Facetime 當作廣告的重點。
另一個 UX 的例子是雖然 iPhone 的一般而言鏡頭不是最好的,可是它拍出來的照片是最漂亮的,單是這個特點就可以耗掉很多的軟硬體工程師及設計師。難怪 HTC 搞鏡頭的工程師悲嘆:「比你聰明的人的人還比你努力,而且人家還比你有錢。」至於服務體系的建立,是依靠iTune、iCloud、iPhone、iPad、Mac、OS、APP、Xcode、音樂廠商、娛樂廠商、廣大的程式設計、一步步建立起來的。iPhone 是「歷史上第一支可以自由客製化的手機」,利用數以萬計的app,讓使用者自由地把功能加到手機上去,自己的相關資料(音樂、照片等)也慢慢累積上去,讓 iPhone 就不止是一個買來的機器,而是經過自己生命累積下的隨身物品,最後 iPhone 變成數位的閘道,讓使用者通往美麗的數位新境界。如果有用過 Time Capsule 跟 Time Machine 就會知道,蘋果如何幫忙使用者延續數位記憶,讓使用者無法逃脫其生態系,和 Google Photo 背後設定與想像的不同。iCloud 和 iTunes 服務都是延伸同樣的概念。
本篇文章來自太和光創辦人吉正然的臉書提問,來自眾多網友貢獻,由數位時代 James Huang 整理。
作者: wangyjf 時間: 2015-9-21 09:50 AM
這個牽涉到整個市場的野心與佈局,資本額我相信都可以做出好的產品,但是想法邏輯差很多,APPLE已經是這個市場的領導品牌,流暢、穩定、不當機,與同等價格的手機品牌,拉開到一個距離,所以如果差價沒有差很多,商務手機當然的考量是apple,還有很認同RD所要做的不是創新,而是把一些基本功能與同等產品拉大到一個地步。作者: junkaigo 時間: 2015-10-2 12:10 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