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莉討論區

標題: 投資成功vs.產業政策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you777791    時間: 2015-7-20 04:09 PM     標題: 投資成功vs.產業政策

投資成功前提是所連結的標的長期來講,趨勢是往上的。如果台灣未來是日本化了,股市就會像日經指數由近四萬點盤跌至八千點,房市跌至高點時的四分之一,歷時二十年。
巴老的成功也是奠基於美國股市長期趨勢是往上的(如留言附圖)。如果他出身在日本,下場可能不一樣,所以他說他出生在美國是他中的第一張樂透。反觀,以前日本第一時代的世界首富,西武集團的堤義明,如今安在。
或許你會說,你是操盤高手,每次都能掌握到線型的轉折,如果發生日本化的現象,你甚至可以買反ETF或放空獲利,大不了停損停利。但我個人覺得這是特技表演,是藝術,不是普通人可以摹仿的。像把霸菱搞垮的李森,也是技術分析的高手,所謂善泳者溺於水。對上班族來說,盯盤也太累了。與其盯盤,不如關心國家與世界大事,畢竟這些大事會回饋到你的投資標的上。
搶短線的心態也反應到台灣的產業發展上。以遊戲產業為例,照說軟體業毛利六成以上跑不掉,但台灣人只想賺短錢。我們原本是領先者,但業者急於回收投資資金,寧可放棄研發,走向代理。於是這類產業變成後起之秀,南韓與大陸的天下。
台灣為快速提升GDP,搞了兩兆雙星,並用各種獎勵補貼3C高科技廠商,導致產業嚴重失衡。而資本密集產業的退出障礙太大,現在已經大到不能倒。而且磁吸了內需產業的資源。而內需產業所產生的職缺遠勝於資本密集產業。這也是台灣勞動參與率低的原因之一。
四大慘業只有部份去年賺錢。我瞄過台灣其他科技大廠的財報,以前還毛三到四的,現在連一些一線的大廠,獲利率都只剩1%! (台積,鴻海與工業用電腦等少數族群例外)。難怪他們成天喊著要貶值。
這種規模經濟廠商,在業績成長時單位成本會降低,但若業績衰退,可就大事不妙!因他們的退出障礙很大! 最後會逼著政府相救,日本當初就是出手救了一些不該救的廠商。社會資源才會被套牢。反而無法釋放資源到新創企業上。
台灣產業一定要整併,以韓國為例,1997金融風暴前的韓國大財團什麼都可以做,例如汽車,銀行,電子,電信,銀行,媒體.......每家財團都可以做,跟現在台灣一樣,還沒出口,在國內就已惡性競爭殺價搶單,讓下單的外商坐收魚翁之利。這種惡性循環已持續二十多年,毛利也從IPO時的高檔,逐年被自相殘殺式的搶單給壓縮至今的生死關頭。
金大中執政後,強制產業整併,
電子業只留最強的三星,LG.。汽車只留KIA,現代,煉鐵就留浦項鋼鐵,電信留鮮京電信與韓國電信.......但同時又留下紡織業這些台灣不要的所謂夕陽產業,一則可以吸納眾多失業人口,二則輔導其轉型升級,如今的東大門已轉身變成創新與流行的產業聚落。累似的有台灣的自行車產業,與日本關西的產業聚落,京都陶瓷是其中代表。這些都是留在本地轉型成功的成功案例。
一個池塘中能夠長存的通常只有最大的三條魚,最大的賺大錢,第二的小賺,第三的有時賺,有時賠,這樣既能保持良性競爭,品質也能提升。池塘無論大小,自行車產業是小池塘,3C高科技產業是以全球為主的大池塘,無法擠進前三,未來等著出局。德國的產業政策就是培植眾多小池塘的大魚。即使它的股市市值佔GDP比重只有45%(台灣約167%),它還是成功的。



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a401.file-static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