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莉討論區
標題:
汲取中國經驗 印度製造的4大發展方向
[打印本頁]
作者:
iiifgh
時間:
2015-6-22 06:52 PM
標題:
汲取中國經驗 印度製造的4大發展方向
汲取中國經驗 印度製造的4大發展方向
鉅亨網薛景懋 外電報導 2015-06-22 15:40
印度總理莫迪(圖:AFP)
印度總理莫迪 (Narendra Modi) 欲推動「印度製造」,引起全球關注,可望參照中國的成功經驗效仿,主要可朝 4 大方向邁進,分別是基礎建設的發展、選定具優勢的產業與發展區域、降低國外直接投資 (FDI) 的門檻,並加強技術人員的培育。
《CNBC》報導,印度總理莫迪 (Narendra Modi) 所推行的「印度製造」為刺激經濟的最重要核心計畫,其目標是希望帶動該國製造業成長,從 2013 年的 17% GDP 佔比,在 10 年內增長至 25%,此為印度唯一能夠迅速創造高產出就業機會的方式,解決每年高達逾千萬人口的青年投入勞動力市場,並調整經濟結構,由農林漁牧業轉為製造為主的二級產業。
中國在近年取得「世界工廠」的稱號,是印度值得學習的典範。中國前任領導人鄧小平自 1992 年開始推動產業轉型的計畫,製造業在短時間內大幅成長,從 1990 年代初期的 2.6% 全球佔比快速飆高,在 2000 年來到 7.1%,而 2013 年已經達 24.9%。
及早建立公共基礎設施
過去 35 年以來,中國為全世界最熱衷於投資國內公共基礎建設的國家,包括鐵道、水道、發電廠、港口、機場、電信設施等。據資料顯示,在 1992 至 2011 年間,中國花費 8.5% 的 GDP 在基礎建設,遠超過其他大型經濟體。
重要的是,興建公共基礎建設的時間點必須及早,以消除供應鏈的壓力,提升生產面多種因素的可能性,並降低成本。印度目前的基礎建設與中國 1990 年代初期無異,印度企圖急起直追,就應該盡快花費 GDP 佔比 9%、10% 的投資金額於基礎建設,資金方面的取得管道應不成問題。
選定特定產業與發展區域
此外,中國當局選定特定的產業與地區帶領製造業崛起,而非期望全國製造業都會一同增長,其中,能夠帶動製造業的產業多以出口導向為主,例如紡織、製鞋、玩具等消費性商品,以及基礎建設、不動產相關的鐵礦、水泥、玻璃建材類。當時,中國以東岸沿海城市成長最快,尤其是從上海到廣東地區的民眾,就是有冒險犯難的精神,也享有和香港、台灣貿易的地理優勢。
以印度而言,先鋒產業除了基礎建設相關的之外,替代能源 (尤其是太陽能)、汽車、消費電子等,都是莫迪政府首選。至於發展前景良好的地區,則以印度最大沿海城市,如古吉拉特 (Gujarat)、馬哈施拉特拉 (Maharashtra)、泰米爾納德 (Tamil Nadu) 為佳。
降低國外直接投資門檻(FDI)
新興國家要發展製造業,降低國外直接投資門檻障礙也是關鍵,往往國外直接投資要比金融業資金更為重要,因為跨國企業可以帶來可貴的技術知識,和全球供應鏈、市場做連接。中國在 1990 年代開始放寬相關規定,改革內容包括減少政策干預並設立部份經濟特區,加強提供相關產業證照核發的服務便利性,以及推出稅制優惠。中國國外直接投資從 1990 年的 0.8% GDP 佔比,在 2000 年成長到 3.4%。印度方面,通過開放外人直接投資對國內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持股上限至 49%,鐵路產業則高達 100%,另外,莫迪政府也訂立目標,希望世界銀行所評比的經商便利度 (Ease of Doing Business) 可以從 142 名在 2、3 年內擠入 50 名內。
投資培訓技術人員
最後,一個國家的製造業要持續進步,人才的培養相當重要,以中國為例,由公家的職業學校提供大量年輕、專業的人才,銜接製造業的就業,這項改革早在 1980 年就開始,當時高職畢業生僅有全部高中學生的 19%,但到 2001 年比例大幅拉高至 45%,每年約等同 600、700 萬的職校學生投入職場。相較之下,印度這方面較為薄弱,各種調查均顯示,2009 年至 2010 年,全印度僅有 2% 至 7% 的青年接受職前訓練,在這種技術人才缺乏的鴻溝下,莫迪的「印度製造」將面臨艱困挑戰。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a401.file-static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