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莉討論區

標題: 教育哲學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sam1212a    時間: 2007-9-2 02:35 PM     標題: 教育哲學

教育哲學是對教育問題的哲學思考,用哲學的方法和語言來研究教育問題。研究的對象包括教育的本質、目的、學習的歷程、知識的架構、人類的課題、權威的問題、教育和社會之間的關係、教育的方針等等。

        教育哲學認為人民素養和文化的傳承、演變大多取決於教育,而教育孩子及公民都是很大的挑戰,因為教育的過程不僅是一些班級經營方法,還涉及倫理學、政治學、心理學、美學和經濟學等不同面向。

        自從讓·雅各·盧梭開始,教育哲學開始跟發展心理學發生聯繫。盧梭在《愛彌爾》一書中,認為人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,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以孩子為中心,從旁協助他對世界的主動探索,而不是由成人來主導一切。

        儒家在春秋時期的中國,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。道德上,以仁為目標,「忠」(敬事)和「恕」(同理)為基礎,強調已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孔子的教育思想中,認為天道、人德、禮樂和人生智慧比知識重要,提出志於道、據於德、依於仁、遊於藝的實踐方式,並透過六藝來鍛鍊身心。孔子的教育思想記錄在《論語》中。

        孔子認為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」,學習者能認清自己的局限是很重要的。

        戰國時代的儒者荀子在〈勸學篇〉提出,教育和學習是為了超越人趨於惡的天性,建立人為的善,以達成公共秩序和個人的知識、修養。

        儒家思想雖有不同派別,都一致同意教育的目的是《大學》提到的明明德,以協助個人自身的提升(內聖,自我實現)推廣到治理天下(外王)為方法。

        在明朝,儒家分為程?、朱熹的理學和陸象山、王陽明的心學。理學中強調透過明辨外在的事物來充實知識、體悟人生,因此學習的重點是分析客觀的世界。心學中強調知行合一,較重視內在的修行、致良知而較不重視分析客觀的世界。

        道家春秋時代的哲學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、不言之教的教育觀。老子提出生而不有、為而不恃、長而不宰的方法,認為萬物自然會成長,學習者自然會學習,教育者應扮演協助的角色而不是引導或控制。這對自主學習的思想產生了影響。

        老子和孔子一樣,認為學習者應瞭解自己的局限。



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a401.file-static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